特斯拉、IBM已于美東時間10月22日公布三季度財報,而英特爾緊隨其后,將在10月23日發布業績。
牛市中,科技板塊的表現從不令人失望,過去6個月,全球多個科技指數漲超20%,創業板更是以接近60%的漲幅領跑。當前科技股的繁榮,究竟是AI 2.0時代的歷史性機遇,還是再一次的泡沫?

AI時代的科技股行情
資金抱團與結構分化
從全球視角來看,科技股的估值呈現明顯分化。
其中,恒生科技指數估值最為溫和,具備一定的安全邊際;A股創業板指則因近期市場情緒推動,漲幅較為明顯,估值已升至41.9倍,接近美股水平;而納斯達克指數在“七巨頭”的強勢拉動下,估值持續處于高位,截至10月21日市盈率約達43.5倍,領跑全球;相比之下,歐洲斯托克600科技板塊雖有所回暖,但整體估值仍顯著低于美國市場。

這種分化背后,反映出各地區科技產業競爭力的差異,也體現了市場對AI技術商業化進程的不同預期。
資金流向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。盡管部分資金開始關注估值較低的歐洲和亞洲科技股,但美國科技股仍然是全球資本的聚集地,尤其是人工智能、半導體等前沿領域。這種高度集中的資金配置,在推動美股上漲的同時,也帶來了市場結構失衡的潛在風險。
對比2000年互聯網泡沫
業績有支撐,但需警惕風險
提到科技股泡沫,很多人會聯想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。
當時,科技股估值普遍虛高,但缺乏扎實的盈利支撐,更多是由投機情緒推動。而這一輪的科技巨頭,如英偉達、微軟等,不僅在AI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,也具備了持續的收入和利潤增長能力。許多科技股已有了業績支撐,這是當前與2000年最根本的區別。

然而,風險信號依然不容忽視。目前,“七巨頭”的總市值約占標普500指數的30%,這一集中度已接近甚至超過2000年科技股巔峰時期的水平。這意味著,市場表現高度依賴少數幾家公司的表現。一旦其中某家巨頭業績不及預期或遭遇政策利空,可能引發連鎖反應,導致市場整體回調。歷史不會簡單重復,但結構性風險正在積累。
配置策略
注意結構性風險,做好多元配置
面對科技股的高波動和高預期,投資者應避免“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”,而是采取更加均衡的多國別多策略配置。
一方面,可以通過投資科技主題的FOF產品,間接布局一籃子科技企業,實現風險的分散。另一方面,也可以考慮進行全球資產配置,例如搭配估值相對合理的亞太或歐洲科技股,以對沖美股可能出現的回調風險。
總而言之,在AI 2.0浪潮的推動下,科技股的長期成長邏輯依然堅實。但短期來看,估值壓力和結構性風險也不容忽視。理性配置、分散布局,或許是投資者穿越波動、把握機會的極佳方式。
(轉載自好買香港)
風險提示:投資于國際證券市場,除了需要承擔與國內證券類似的市場波動風險等一般投資風險之外,還面臨匯率風險等國際證券市場投資所面臨的特別投資風險,也需要投資者注意。
好買香港提醒:本文版權為好買香港所有,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表。如有轉載需求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