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行業熱議“AI模型層是否已收斂”,明勢創投創始合伙人黃明明認為:若AGI(通用人工智能)是珠峰,人類目前連“半山腰”都未到達。
這位創立明勢創投深耕硬科技的投資人,過去11年押中理想汽車、小牛電動、知行科技、藍箭航天、MiniMax、逐際動力等明星項目。近期在好買行業分享會上,他結合明勢過往的投資邏輯和真實案例,拆解了AI時代“押注終極贏家”的核心方法論:不追風口,錨定“底層技術的交匯點”與“定義未來的超級產品經理”。
提前布局在底層科學的交叉領域尋找方向
明勢在2021年底便布局了MiniMax,而轟動全球的OpenAI ChatGPT于第二年10月30日才發布。其背后的關鍵,恰是源于與理想汽車自動駕駛團隊的深度溝通:“我們看到理想用端到端數據跑通了新一代自動駕駛模型,這種‘大模型驅動’的范式,比傳統‘規控+高精地圖’強太多。”
而理想汽車,正是明勢創投創立初期的經典案例。作為理想汽車第一輪唯一機構投資者,明勢連續七輪加倉直至其IPO。理想汽車的進化仍在繼續——兩年前,其就明確“不是電動汽車公司,而是人工智能公司”。最新數據顯示,在國內道路上,理想自動駕駛(NOA)的百公里人工干預次數僅1次,市場上新勢力多為3-4次。
從EV到AI,不是轉身,是技術范式的延續。
人類近代三次工業革命,均由“能源效率革命”與“信息效率革命”交替驅動;未來十年至二十年,人工智能與神經網絡將成為關鍵變量。回望歷史,顛覆式創新往往率先誕生于底層科技的交叉領域:能源與信息技術的結合,造就了過去十年最大的結構性機會——電動化;而在自動駕駛大規模應用的浪潮中,AI技術持續迭代,明勢也成為最早關注“Transformer+端到端技術”的投資機構。
時間來到2022年8月,“具身智能”概念尚未興起,明勢團隊延續Transformer+端到端技術邏輯,挖掘到南方科技大學張巍教授所創立的具身智能公司“逐際動力”,逐際擁有全球領先的核心部件設計能力、AI和控制算法,是全球少數幾家掌握AI環境感知與運動控制融合技術的團隊。如今,逐際動力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也已成功落地,躋身賽道頭部玩家。
中美AI比拼“工程效率”才是核心競爭力
美國的優勢集中在科學發現與金融生態,中國的核心勝勢則在“技術落地能力”——能否將實驗室技術快速轉化為量產產品,正是AI時代的核心競爭力。
自創立之初,明勢創投內部就總結出“科學發現→技術落地→大規模工程化→產品化”的四階段模型。長時間以來,許多科學發現仍以西方等發達國家為主導,以鋰電池技術為例:1975年嵌入式技術實現科學發現,1980年代實驗室完成正極材料技術落地,但直至中國電動車產業及寧德時代入局后,全球電動汽車才成為結構性產品,這一過程耗時近40年。
這一模型在人工智能領域同樣適用:2017年Transformer論文《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》標志“科學發現”;GPT-3實現“技術落地”,將論文轉化為可落地的大規模模型;ChatGPT完成“工程化”,解決模型實用化難題。
2024年DeepSeek發布大模型之際,不少海外投資人疑惑“中國怎么能追上美國”,但明勢團隊早有預判。以訓練成本為例:OpenAI去年投入50億美元,其中45億用于方向摸索,可能需在10個方向中試出1個正確路徑;而中國工程師無需依賴開源工具、不必逐篇研讀論文,一旦鎖定可行方向,僅用6-9個月、十分之一的成本便達到同等效果。這并非中國工程師更聰明,而是算法上“敢為人后”卻快速迭代的優勢。
當前AI正邁入“產品化”階段,真正的落地場景與閉環驗證反而更易在中國實現。這一階段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需要投入大量苦活累活,而這正是中國團隊的強項——全球首個通用Agent(Manus)、首個AI設計Agent(Lovart)均源自中國。
更為關鍵的是,中國強大的供應鏈能力能進一步放大這種工程效率。以明勢投資的鯤游光電為例,其主攻AR/VR光學器件,海外同類產品需12個月實現量產,而鯤游光電依托國內供應鏈,僅用6個月便完成落地,成本還低30%。
正是基于這一演進模型,明勢創投得以在關鍵賽道提前5至6年布局:2014-2015年布局電動汽車(EV)與AI+智能硬件,2018年切入商業航天與低空經濟,2021年聚焦通用人工智能,即便在發展最快的AI領域,也實現了提前布局。
押注超級玩家“非共識的超級產品經理”比賽道更重要
真正改變世界的,并非單純的科學家或資本家,而是這類超級產品經理——他們能創造“人類從未見過的產品”。
過去十年間,2014年后成立、當前市值超200億美元的中概民營企業僅2家(拼多多、理想),港股僅1家(理想);市值超100億美元的,中概民營企業僅新增小鵬、蔚來2家;港股除了蔚小理,僅新增3家(極兔、零跑、地平線)。在VC領域,“押注超級賽道中的頭部玩家”,遠比“如ETF般重倉整個賽道”更為關鍵。
核心原因在于:VC無法像二級市場基金那樣實現“及時調倉”,需與企業家共同成長5-7年甚至更久。因此,“判斷超級玩家”比“判斷超級賽道”更難,也更重要——如今 “中國智能硬件/消費電子有機會”已成共識,但找到真正的頭部企業,仍是行業共同的挑戰。
2015年布局理想汽車時,黃明明和明勢曾被外界一致質疑。黃明明的投資邏輯很簡單也很堅定,他認為人類的歷史的進步始終被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所推動,而新能源汽車恰好處在這兩大革命進程的交匯點。而李想所想創造的智能汽車的終局,和黃明明對于能源行業和信息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不謀而合。但在這樣的顛覆性機會面前,只有超級企業家才能夠真正抓住并取得成功。李想無疑是黃明明心中最合適的人選。十年來理想汽車的發展腳印,完全印證了這個判斷。
另外一個頗具爭議的項目是藍箭航天。創始人張昌武是銀行家出身,當時大部分同行都傾向于投航天院所研究機構出來的團隊,但明勢看到了他的“非共識判斷”:堅持液氧甲烷路線,堅信“唯有該技術可實現可回收火箭”——彼時業界尚未突破這一方向。2023年,藍箭航天發射全球首款液氧甲烷火箭并成功入軌,2025年7月已啟動科創板上市輔導。
在黃明明看來,AI時代的終極贏家,也必定是“超級產品經理”——并非溫和的管理者,而是“對細節偏執到可怕”的人。比如李想,坐進汽車座椅就能判斷支撐度、軟硬度與用戶需求幾毫米的匹配差距。
“這類人在生活中或許顯得‘難搞’,但只有這種人,能做出超越用戶預期的產品。”黃明明坦言,如今明勢考察AI項目時,首先關注創始人“是否對產品有執念”:比如做AI設計Agent的Lovart團隊,創始人會逐行檢查代碼里的交互邏輯;做工業閥島的阿爾賽克團隊,為了測試產品耐用性,連續3個月在工廠盯數據。
在AI時代,所有人都共識“要投AI”,而明勢的策略是“在共識中找非共識”——持續押注這些“異類”(Outliers)。要找到他們,自己也必須成為“異類”;若滿足于“湊合”、“追求確定性回報”,便無法理解他們的極致追求。
定義自己的“獎勵函數”比追熱點更重要
分享最后,黃明明提到了一個AI領域的概念——“獎勵函數”:“AI通過可驗證的獎勵不斷迭代,人其實也一樣。很多人追AI熱點,是被短期獎勵驅動,但真正的機會,需要你定義長期的‘獎勵函數’。”
這或許就是明勢11年來始終站在硬科技投資前沿的原因,“AI會淘汰跟不上的人,但不會淘汰‘愿意扎根的人’。AI時代的終極贏家,從來不是賭對一次風口的人,而是能陪技術從0到1、從1到100的長期主義者。”
風險提示:
投資有風險。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。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。相關數據僅供參考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投資人請詳閱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,了解產品風險收益特征,根據自身資產狀況、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策,獨立承擔投資風險。
重要提醒:
本文版權為好買財富所有,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