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,美國國債總額突破38萬億美元。
從2025年8月站上37萬億美元,到兩個月后飆升至38萬億美元,美國國債總額正以驚人的速度攀升。而雪上加霜的是,美國政府因預算僵局陷入“停擺”,導致經濟活動和財政決策均處于停滯狀態。

美國債務問題的持續惡化,正為全球經濟蒙上陰影。如此高企的債務規模,究竟意味著什么?為何美國債務剎不住車?美國債務還能撐多久?本文將圍繞上述問題,解析其深層原因與內在邏輯。
38萬億意味著什么?
美國國債總額從37萬億到38萬億,僅間隔70天,創下疫情之外最快的萬億級債務增長紀錄。這張債務賬單,如果平攤到每個美國公民頭上,人均負債就超過11萬美元。
衡量一個國家債務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,是將其與國內生產總值(GDP)進行比較,當債務規模相當于GDP的100%時,通常意味著債務風險顯著上升。截至2025第二季度,美國債務占GDP的比重為119%,已遠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發達國家設定的100%“安全線”。

更為嚴峻的是,龐大的債務規模正帶來沉重的利息負擔。據美國財政部最新數據,2025年國債利息支出已占聯邦政府總支出的約14%,超過國防開支(9170億美元),成為僅次于社會保障的第二大財政支出項。利息的不斷膨脹,正在顯著壓縮政府的財政空間。這意味著,38萬億帶來的風險并不在于“還不上本金”,而在于利息負擔將“愈發難以承受”。

為何美國債務剎不住車?
美國債務問題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多個長期存在的因素。
美國財政赤字的常態化,是債務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。在特朗普第一個任期時,推出的減稅法案大幅度降低了美國的聯邦所得稅稅率,使得美國債務規模從19萬億美元“膨脹”到接近30萬億美元。而今年特朗普推出的“大美麗法案”,更是延續了他一貫的減稅政策,使得財政收入持續收緊。
在財政支出方面,社保、醫療和國防等在內的“強制性支出”(通常合計約占總預算70%以上),其增速遠超財政收入的增長。美國的稅收體系無法產生足夠的收入,收入與支出之間日益加劇的不平衡導致年度赤字增加,使得債務不斷攀升。

此外,債務的關鍵不僅在于借了多少錢,還在于“借錢成本有多低”以及“未來會不會變貴”。特朗普今年之所以頻繁“喊話”美聯儲降息,原因之一就是要減輕利息負擔,長期高利率環境不僅推高借貸成本,還會壓制經濟活力。企業融資成本上升、投資意愿下降,消費者也不敢花錢,經濟越疲軟,政府越借錢刺激,這便陷入了“惡性循環”。
10月30日,美聯儲雖然如期降息25個基點,但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卻升至約4.1%,這意味著市場預期利率仍維持高位,高利率環境短期難以緩解。
其實美國債務原因顯而易見,但為何遲遲無法解決呢?這是因為美國兩黨將債務上限議題作為政治博弈工具,導致債務問題反復陷入僵局。共和黨常以債務上限為籌碼要求削減民生開支,而民主黨則主張無條件提高上限。兩黨輪流執政時,往往優先滿足自身政策偏好,缺乏共同解決債務問題的認知。
美國債務還能撐多久?
美國債務問題正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的核心隱憂。盡管依托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和龐大的國債市場,仍具備強大的融資能力,但全球對其主權信用與美元資產的信任正在逐步減弱。
10月24日,歐洲信用評級機構Scope Ratings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“AA”下調至“AA-”;而早在今年5月,穆迪也因政府債務壓力下調了美國評級。與此同時,近年來外國持有美國國債的比例持續下降。日本、中國及部分中東國家等主要債權方紛紛減持美債,反映出市場對美國高通脹、財政赤字及政治僵局的擔憂。
短期來看,美國憑借其經濟規模、金融市場深度及美元的國際地位,債務風險總體仍處于可控范圍;但從中長期看,如果一直缺乏有效的財政改革舉措,債務負擔可能繼續上升,長期可持續性將面臨挑戰。
(本文轉載自好買香港公眾號)
風險提示:投資于國際證券市場,除了需要承擔與國內證券類似的市場波動風險等一般投資風險之外,還面臨匯率風險等國際證券市場投資所面臨的特別投資風險,也需要投資者注意。
好買香港提醒:本文版權為好買香港所有,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表。如有轉載需求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。